说 明
▸ 本系列文中《专家共识》均代表《尿液检验有形成分名称与结果报告专家共识》。
16
脂肪颗粒细胞
《专家共识》描述
GUIDELINES
确认细胞内包含脂肪小滴可采用苏丹Ⅲ染色,如果实验室具备条件,可以使用偏振光显微镜看到具有马耳他十字结构的成分,就可以确认为脂肪小滴。
下面附图中包括未染色、SM染色的典型脂肪颗粒细胞图片,来自作者多年拍摄和收集。
⇡图1 一个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中充满明显的颗粒,右边一个管型中也包含有许多脂肪小滴,正在向脂肪颗粒细胞转变
⇡图4 两个典型的脂肪颗粒细胞,其中右侧的细胞内脂肪小滴非常明显
⇡图12 脂肪颗粒细胞团(SM染色)
来自美国CAP资料:
在CAP出版的专著中将肾小管上皮细胞带有脂肪球(Fat Globules)或卵圆脂肪小体(Oval Fat Body)归为一类进行介绍(图13),因为他们均来自肾小管上皮细胞。在这本专著及多部国外专著中均没有脂肪颗粒细胞(fatty granular cell)或者复粒细胞的名称。在其发布的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图片中也没有我们所使用的名称。
CAP专著中介绍:
• 肾小管上皮细胞大小为15~35μm,形状为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形;
• 核为圆形或不规则形,常模糊不清;
• 胞质中含有明显的圆形颗粒,用偏振光显微镜查看可见到显著的马耳他十字(Maltese crosses)结构;
• 其形成原因是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和分解蛋白质、溶质和其他通过肾小球过滤的物质而形成。
• 在肾病综合征和含有脂肪成分的尿液中,这些脂质可以存在于肾小球滤液中,并可以在细胞中沉积下来。
• 这些脂质成分如果是胆固醇酯,则可以在偏振光显微镜下出现马耳他十字现象,如果是甘油三脂成分则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CAP专著中给出许多形态学图片,本文仅列举4图(图14-17)
日本临床检查技师会资料:
日本专家指出,它是伴随肾损伤而出现的脂肪颗粒细胞,有来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和来源于大吞噬细胞的两种,将其称为卵圆形脂肪体(oval fat body)。该细胞特别是在重症肾病综合征患者尿中发现的比率较高,此外还出现在严重的糖尿病肾病、Fabry病、Alport综合征等患者尿中。
该细胞的形态特征为:
• 大小10~40μm,呈圆形、类圆形或不定形,
• 脂肪颗粒含量多时脂滴可伸出到细胞边缘,可呈类似玫瑰花样形状。
• 未染色时小的脂肪颗粒为黑色或褐色,大脂肪颗粒呈黄色光泽。
SudanⅢ染色可区分脂质种类不同:
• 胆固醇酯、脂肪酸被染成黄红色,
• 胆固醇被染成黄红橙色,
• 中性脂肪被染成红色,
• 磷脂、糖脂被染成淡红色。
在偏振光显微镜下观察脂肪颗粒时,胆固醇酯及磷脂呈现马耳他十字架结构,而中性脂肪和脂肪酸不显示这种结构。其给出的苏丹Ⅲ染色附图中包括脂肪颗粒细胞和含有脂肪颗粒细胞的管型(图19)。
⇡图22 脂肪颗粒细胞(团)中的卵圆脂肪小体,经SudanⅢ染色后显示出橙黄色效果。
⇡图23 管型内的脂肪颗粒细胞(S染色)
作者收集到的出现有脂肪颗粒细胞的病例有限,请看下面几个图及相关病例:
⇡图24 一例肾小球肾炎患者尿中可见棘细胞和偶见脂肪颗粒细胞
⇡图28 肾病综合征及肾衰患者尿中出现明显增多的脂肪颗粒细胞
⇡图29 一个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尿中的脂肪颗粒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箭头)
讨 论
01 脂肪颗粒细胞来源有两个,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脂肪变性和吞噬细胞摄取大量脂肪小滴而形成。
02 在国外的文献资料或专著均没有脂肪颗粒细胞或复粒细胞的名称,而用脂肪小滴(Oval Fat Bodies,OFB)取代,但在日本的专业文献中也会提及脂肪颗粒细胞这个名称。
03 脂肪颗粒细胞的名称国内外虽然有不同,但在其大小、形态描述及来源等方面有比较高的一致性。
04 国外资料均显示通过简单的「SudanⅢ染色」可以区分脂肪小滴的性质,但国内专家共识中没有提及这点,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也较为罕见。
05 偏振光显微镜下查看脂肪小滴的形态,有助于发现脂肪小滴,也有助于鉴别其脂质成分。在国内也没有相关的应用与研究。
06 脂肪颗粒细胞既可在尿液中游离出现,也可以被包含在管型内出现。管型内存在可以被称为脂肪颗粒细胞管型,在以后的解读文章中再叙述。
07 镜检发现脂肪颗粒细胞后应该报告,特别是数量较多的时候应该与其易发生的疾病相关联进行分析,并与临床医生沟通。其临床意义不仅限于文中提及的内容,可能涉及更多的疾病。
08 在今后撰写文章和书籍、在实验室室间质考核中、在给学生授课时不要再使用复粒细胞这个名称,转为《专家共识》中推荐的脂肪颗粒细胞专业名称。
微信扫一扫
关注医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