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温的逐渐降温,一些怕“冷”的血样标本也慢慢多了起来,冷凝集现象是我们常见的,但这次遇到的这例却并非“善类”。
晚班时分,无意中从冰箱拿试剂出来时,看到一个血常规标本放在里面,顺手习惯性的将标本颠倒混匀,奇怪的事发现了,标本竟然“凝固”了!
当时第一感觉就是标本有凝块,但在慢慢颠倒时又可以看到管子里的血液在缓慢的流动,仔细观察又没有细沙状的颗粒,如图1。
图1
通过LIS查询发现患者上午有血常规检查,结果如表1,从MCH和MCHC参数来看,不像冷凝集现象,因为冷凝集标本中MCH和MCHC会异常增高,MCH达到上百、MCHC达到上千均不在话下。
表1
于是,找出上午的血常规管子将其颠倒、混匀,仔细观察,未见“凝固”、“冷凝集”现象。
那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上午这管“未凝”的血常规标本放在4℃冷藏冰箱内,约30分钟后观察,奇怪的事情出现了,标本“凝固”了!这就感觉发现新大陆一样,既激动又疑惑,会是什么原因呢?
调取患者更多的检查,其中生化结果异常的吸引自己眼球,总蛋白137 g/L,球蛋白竟然高达114 g/L,如表2。
表2
此时,一个熟悉的名字在脑海闪过,多发性骨髓瘤(MM)?经电联临床得知,患者是以痔疮出血入院,既往有贫血史。为了验证猜想,将患者血样推片镜检,血片中明显可见缗钱状红细胞排列,如图2。
图2
自己也做了一个直接抗人球蛋白实验,结果阳性。与临床医生沟通,建议骨髓检查,并将该患者血样进一步检测血清蛋白电泳,提示”M”蛋白阳性,这就更加坚定了MM的判断。
事情进展到这,又有一个问题摆在眼前,为什么患者的血标本在低温时会出现凝固现象?难道是冷球蛋白血症?为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猜想,加做个冷球蛋白试验,结果阳性,其简单步骤如下:吸取患者的血清装入两支玻璃试管,分别置于37℃与4℃,若存在冷球蛋白,37℃管中无变化,而4℃管中将形成沉淀,且在放入37℃温育后可消失。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与文献,冷球蛋白是一种免疫球蛋白,它在低于37℃时发生沉淀,产生高分子聚合物。现已知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冷球蛋白:
Ⅰ型为单克隆冷球蛋白,常见于骨髓增生异常,如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等;
Ⅱ型为混合型冷球蛋白,由单克隆Ig与自身IgG组成,见于类风湿关节炎、血管炎、淋巴增殖性疾病;
Ⅲ型为混合型多克隆冷球蛋白,常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干燥综合征、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丙型肝炎感染有关。
而此病例应为Ⅰ型为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所致的冷球蛋白血症,后将该信息反馈临床。最后的追踪得知,患者拒绝骨穿。
遇到有疑问的标本应及时与临床沟通,虽然该患者最后未做骨髓穿刺,但综合红细胞缗钱状排列、M蛋白阳性,可为临床明确诊断提供了方向。
该病例是一例典型的“MM”导致的冷球蛋白血症,对于出现的冷凝现象,我们检验人员不仅要学会如何检测,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是新时代检验人员必备的功课。
检验视界网微信平台独家首发,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微信扫一扫
关注医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