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科收治一名患者,低热消瘦, 胸痛气促,肺部片状阴影,干咳少痰。医生开了痰培养。第一次送到检验科时,检验科报的培养结果是正常,涂片检查也没有异常。医生觉得不对,又要求做了一次,但是结果依然同上。
结果出来后,同事小吴打电话给主治医生,说结果正常,怀疑标本留取方式不对,希望患者再留一次,最好是医生护士当面看着病人留取。
果不其然,这次的痰标本培养出白色念珠菌( 0. 1),涂片检出酵母样真菌(+)、抗酸杆菌(+ )。
而类似的情形在检验科上演过不少次,由于标本留取方式不对,或者送检不及时等原因,常常导致最后报的结果有异常。
我们曾碰到过,有同事收到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生化8项急查标本,一上机,发现结果全部偏低,再一看,血细胞和血清比例严重异常。后面打电话回去一问,原来护士在刚输完液体没多久的上肢抽的血,血清混入输液的液体,导致血清被稀释,检测结果都偏低。
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准确的微生物检验为医生了解患者病情以及疾病诊治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同时也为患者省下大量时间和金钱。
可是由于标本采集、运送等环节操作不规范造成误差 , 不仅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而且影响医生对疾病的判断,甚至造成医疗资源浪费。比如血标本,如果抽取后没有及时送检,血液中的生化指标就会发生改变,血糖降低,血钾升高等等。这样就需要重新留取,对患者而言会造成多一次痛苦,也是经济上的浪费。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标本不合格呢?笔者分析了一下原因。
分泌物以及无菌体液:分泌物,尤其是无菌体液,尤其需要注意无菌操作,但是医护在操作过程中,无菌观念不足或者操作不规范,导致标本收到污染,使病原学诊断和实际感染病原菌不相符。
面对频频的不合格标本,笔者建议:
03 主动提供咨询服务,并加强对临床医护的宣教、培训,确保医护能够熟练掌握标本检验的意义和采集要求,以便为患者提供标准的采集方式,并将常见的标本采集内容制作成手册发放给临床医护人员,确保其能够随时查看。
检验科是整个医院的标本汇集地,因此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为了能够及时发放准确的检验报告,降低不合格标本就变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检验科的责任,同时也需要临床医护的配合,这样才能及时准确地采集标本,减少不合格标本的送检,也才更有助于医生及时对病情做出诊断和处理,减少患者的痛苦。
微信扫一扫
关注医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