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规检验工作中,由于供应链断货或疫情影响,我们可能会面临无校准品使用却又必须校准的情况,这时候可以选用赋值质控品替代校准品吗?带着疑问,我们一起来倾听质控品与校准品的自述。
#01
用途介绍
质控品:
我的存在主要是用于目的是评价或验证测量精密度、测量准确度及由于试剂或分析仪器的变化检测系统可能产生的分析偏差等性能特征。
校准品:
我是一种具有在校准函数中用作独立变量值的参考物质,我主要用于校准某一测量系统,从而建立此系统测量结果的计量学溯源性[1]。
#02
性能介绍
质控品:
我与检测患者样品的基质相似或一样。我均一且稳定,瓶间变异性小于分析系统的变异[1]。
校准品:
我与质控品相似,具有规定特性、足够均匀和稳定,已被证实符合测量或标称特性检查的预期用途[2]。
#03
出生介绍
质控品:
我出生于广大的市场,您也可以选择自己生产我,我出生时可能有名字(定值),也可能没有名字(非定值),但当您把我领回家后,您都需要重新帮我取名(设定本实验室靶值)。
校准品:
我的出生多样,可以是皇室(一级参考物质),可以是贵族(二级参考物质),也有普通富有人家(厂商标准物质)和平常百姓人家(产品定标品)。我出生时自带姓名(值),但存在不确定性(不确定度),当您使用我进行校准时,您可以评估您实验室检测结果的不确定度。
#04
互换性辟谣
质控品:
要问我可以替代校准品吗,我的回答是NO,因为我的出生并不明确,不具有校准品溯源性的特征。在相关文件中也中明确指出了我与校准品的关系,绝不能作为校准品用[3]。
校准品:
在某个特定测量中,所给定的参考物质只能用于校准或质量保证两者中的一种用途[4]。因为仪器通过检测我得到相应的响应值(吸光度或者光量子值),然后您将我出生证上的浓度值输入检测系统,让系统建立起响应值和浓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今后系统检测所有物质,均使用这条曲线来得到相应结果。如果既用我校准,又用我作为质控品来判断检测系统的稳定性,对于检测系统来说就相当于连续检测了两次同样的物质。这样当然会得到几乎相同的响应值,由于使用的对应曲线也是同一条,最后给出的结果自然相差甚微。
通过以上质控品与校准品的自述,相信大家对于他们的特征、用途和区别有了深刻的认识,在临床工作遇到试剂断货时,我们不能为了检验结果的及时性而忽视了其准确性,那可真是丢了西瓜捡芝麻!
参考文献:
微信扫一扫
关注医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