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需求的提升推动着POCT的发展,传统检验方法虽然可以在检验标本量、自动化操作、结果精确度、性能稳定性等方面满足临床检验要求,但在便携性、检测速度、检验流程复杂度等方面却无法得以满足。在家庭健康管理及基层医疗机构检验方面,大型检验设备更是难以普及。我们以医院市场为例,梳理了医院部分科室对POCT 产品的需求情况:
为进一步规范即时检测(point‑of‑care‑testing,POCT)的临床使用,提高医疗机构即时检测质量和检测水平,现将即时检测管理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即时检测工作意义
即时检测工作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在缩短患者等待时间、提高急危重症抢救效率、提升新技术新项目使用率等方面有显著特点,特别是在发热门诊、急诊科、重症监护室、胸痛等五大中心等重点科室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和提升患者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二、加强即时检测临床应用管理
(一)规范即时检测项目管理
各级医疗机构应对本机构内开展即时检测项目规范管理,鼓励临床科室开展即时检测,特别是新技术新项目的应用。
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应在2022年底前开展的项目包括:新冠病毒核酸快检项目(在发热门诊开展);胸痛等五大中心常规需开展的心肌肌钙蛋白、血气、心脏标志物等项目;2021年省医保局新批准的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T2)、肝素结合蛋白(HBP)等项目。
(二)设立即时检测管理组织体系
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应当设立即时检测管理委员会,由医务、护理、检验、院感、信息、设备等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院内即时检测管理工作。即时检测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由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担任,医务部门负责日常管理工作,检验部门负责即时检测质量管理工作和医务人员临床操作培训考核工作。
其他医疗机构可委托由医联体牵头医院开展日常管理工作。
(三)健全即时检测临床应用有关制度
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即时检测项目,应建立包括即时检测可行性分析、准入及终止管理、人员资质和培训管理、标本管理、检测结果报告管理、废弃物处理、仪器和试剂管理、风险管理、质控管理、性能验证确认和监测等制度,并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保证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到位。
(四)开展医务人员培训和考核
各级医疗机构应对开展即时检测工作的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内容包括即时检测设备检测原理,应用价值,适用范围和特性,仪器、试剂盒质控品储存条件,标本采集、检测的操作步骤,质量控制,结果判读,安全预防措施等。培训开展应规范化、定期化,并根据培训开展考核。
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可自行或委托相关行业协会开展考核,其他医疗机构可委托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或相关行业协会经开展考核。
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人员方能从事相应即时检测工作。
(五)建立室内质控和室间质量评价体系
省卫生健康委组织开展即时检测项目室内质控和室间质量评价。所有即时检测项目均应开展室内质控,并参加室间质评,对即时检测项目按规定进行严格比对和质量控制。完善即时检测设备比对程序,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六)完善即时检测信息化建设
各级医疗机构应将即时检测与实验室信息系统进行对接,记录检测结果及检测时间,并纳入电子病历,对检测结果进行动态监测。医疗机构内应统一即时检测报告格式和内容,在结果报告单上注明“即时检测(POCT)”字样和检测设备统一编号。检验报告应包括患者姓名、检测日期和时间、检测结果、医疗机构名称和操作人员、申请医师、审阅医师签名,并保存在患者病历中。
三、工作要求
(一)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持续推进即时检测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做好相关指导培训,提升即时检测质量和检测水平,保障患者权益。
(二)各级医疗机构要制定医疗机构内部即时检测质量控制和管理方案,监督即时检测质量控制措施的落实和定期评估即时检测质量控制效果。
(三)开展即时检测工作情况纳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范畴,按医院级别将开展检测数量、新项目数量、室间质评分数进行排名,排名结果记入省级考核分数。
微信扫一扫
关注医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