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检验科值班可谓是热火朝天,一下午忙忙碌碌一两百个血常规、血沉加C-反应蛋白,累的手都发抖。临近5点,终于松了口气。说是5点下班,每次关机加保养,5点半处理完就很好了。最怕临近5点来几个比较难处理的血。
说到这,你可能就要有意见了,血常规检测不都仪器做的吗,2分钟出结果,有啥难的。听到这话,我们检验人只能“呵呵”,那是你见到的报告太少了。血常规检查的人数每天达700-800人,不是每个病人的血常规都能2分钟发结果。这不,今天值班16:45分护士刚采的血,整个白细胞散点图一片灰白,不分类,咋发报告?只能涂片人工镜检了!这下,只能加班了。在瑞士染色等待过程中,告知病号报告时间延迟,并进行了简单的病史询问和沟通,如下:
患者,男,20岁,发热咽痛5天, 体温37.8℃左右,于当地卫生室给予头孢等抗生素治疗三天,症状未见减轻,遂就诊于我院耳鼻喉科。耳鼻喉科大夫初步查体怀疑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遂例行常规采血化验,血常规+降钙素原。
我科血常规XS-500i检测结果示,白细胞14.47×10^9/L、中性粒细胞2.90×10^9/L、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不分类,嗜酸性及嗜碱性粒细胞大致正常;红细胞5.62×10^12/L、血红蛋白162.0g/L、血小板204×10^9/L。30分钟后血涂片结果示:异型淋巴细胞约45%。此时快6点了,门诊已经下班,告知病人挂急诊门诊,找血液科大夫就诊。自助打印报告后,病人母亲又返回窗口,很愧疚的说,不好意思,让您加班啦。听到这话,心里挺安慰的,谢谢对我的信任。着急下班的那点小小的怨气早已烟消云散了。
第二天一早上班,大屏幕上生化室危急值弹出:某某,男,20岁,ALT 481.1U/L,AST 479.0U/L;这不是昨天怀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那个小伙吗,肝功能损害那么重了。得亏加了个班,及时跟临床沟通收入院了。后继续临床追踪,EBV-DNA阳性;肝炎及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等相关检测均阴性,证实了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入院后给予抗病毒、保肝等治疗,好转出院。
图示:血涂片镜检出3个异型淋巴细胞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 是一种主要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增生性疾病。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成人相对较少。病程通常呈现自限性,常见临床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大、眼睑水肿、皮疹等。可累及多个脏器系统,由于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容易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肺炎、淋巴结结核、白血病等[1]。本次患者在当地医院就诊,抗生素治疗无效,很可能被误诊。
患者血涂片形态学检查显示,可见大量的异型淋巴细胞;血生化检查,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明显升高,这说明已出现严重肝功能受损。研究表明,EB病毒感染还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如发展成为EBV相关的噬血性细胞综合征、淋巴瘤等[2]。因此,我们需要重视起来。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血涂片异型淋巴细胞比例一般均大于10%[3]。而血涂片形态学检查,正是此类疾病筛查的一种比较简单、快速、有效的方法。检验科医生应重视血细胞散点图,结合显微镜检查,对异常细胞作出基本形态学特征描述和大致判断,以提示临床。因而,实验室提供及时准确的报告,对于临床医生初步诊断EB病毒所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就显得非常必要。
综上,临床医生在对此类患者病情诊断时,要提高认识,综合分析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必要时结合实验室相关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对疑诊病例,可行血涂片镜检异型淋巴细胞、EB病毒相关IgM 抗体、EB-DNA检测等检查,从而提高本病的早期诊断率,减少漏诊误诊,防止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微信扫一扫
关注医隆网